骨肿瘤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骨肿瘤专业学术园地-典型病例列表页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报道
4321
    人工关节置换是重度髋膝骨关节病的最终治疗手段。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人工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2%--88%[1-2]。随着国内人工关节置换数量的不断增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逐渐引起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膝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诱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和治疗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对于迅速改善下肢血运,防止肺栓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现报道我院一糖尿病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低分子肝素和降糖药配合的对症治疗,报道如下: 1.病例分析 (1)临床资料 患者邬某某,女,66岁,住院号203565。主诉左髋部疼痛不适,行动不利,翻身受限。患者于2009年6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左足跟红肿,未给予重视,后红肿家中,疼痛难忍,遂于我院就诊,当时患者局部感染严重,门诊医师予以切开引流清创治疗,继门诊换药治疗,治疗稍有改善,但创面长久不愈,坏死组织难脱,在血管外科以“糖尿病合并左足坏疽”进行治疗,后在行走过程中不慎摔倒,诉左髋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以“左股骨颈骨折”转入我骨科病区。患者有糖尿病史20余年,未系统治疗,1月前始以诺和灵控制,血糖水平基本平稳。09年3月于天津医院关节外科行右髋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输血800ml;09年6月左足足跟切开引流术。入院查体:T:36.5℃,P:76次/分,R:21次/分,BP:130/85mmHg。左髋部压痛,双下肢皮温低、皮色苍白、皮肤变薄、汗毛稀疏、指甲增厚,股动脉搏动减弱、腘动脉搏动微弱、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左足足跟内侧见一大小约3*1cm创面,创面深约0.5cm,创面内见大量坏死组织,向足底方向可探及一深约0.5cm空腔,创面上侧另见一大小约0.5*0.5cm创面,创面周围红肿,触痛明显。初步诊断:左股骨颈骨折(GardenIV),糖尿病合并左足坏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实验室检查:FIB:4.37g/L,HCT:34.0%,DD2:20296.65ng/mlFEU,LBY血沉方程K值:129.60,血沉:43.00mm/h,空腹血糖:11.7mmol/l鉴于患者当时的情况给予降糖,坏疽伤口换药治疗并且完善检查,为手术准备。经过17天的治疗,患者的空腹血糖达到6.4mmol/L,于09年8月1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顺利,术中输悬浮红细胞400ml。术后14天,患者诉左腿肿胀,活动受限,查体:左下肢较对侧肿胀,按之凹陷,左髋部伤口愈合可,查左下肢血管彩超示:左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形成,股总静脉不完全性栓塞,大隐静脉、股深、浅静脉栓塞。实验室检查:DD2:10025 ng/mlFEU,FIB:5.81g/L, PLT 337* 109/L。请血管外科会诊,会诊后意见:抬高患肢,低分子肝素钙6000IU Q12h,注射用川芎嗪粉针剂 0.12g Qd 。9月12日左下肢血气彩超示:股总、股浅静脉通,轻度栓塞,大隐静脉轻度扩张,腘静脉血流缓慢。FIB:4.81g/L,DD2:2126.83 ng/mlFEU,病情较为稳定,患者申请出院。出院带药,以中药后续防栓降糖治疗。 (2)临床检查资料: . 8月1日转科后,术前检查,彩超报告:左下肢深浅静脉通,瓣膜功能可;左下肢动脉硬化,血流通。 8月30日,左下肢肿胀症状时,彩超报告:左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形成,股总静脉不完全性栓塞,大隐静脉、股深、浅静脉栓塞。 9月3日,用药后,彩超报告:左下肢股总动脉血栓形成,股浅、大隐静脉未见血流信号,股深、腘静脉血栓形成。 9月12日,持续用药后,左下肢血气彩超示:股总、股浅静脉通,轻度栓塞,大隐静脉轻度扩张,腘静脉血流缓慢。 病人影像 术前术后 2.分析讨论 诱发血栓的原因:此例病例中之所以并发血栓,追溯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并发症。其特殊人群特点:一是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可以有水、盐代谢和酸、碱失调。以上这些代谢障碍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故糖尿病人容易产生动脉硬化,损伤血管。二是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可使血液变得粘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等,极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几种因素互相协同作用,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原因。 另外,骨科的手术创伤也是明显的原因,关节置换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强刺激因素。关节置换手术时,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用拉钩阻挡肌肉等组织,即造成血管的长期积压,血流迟缓,并且易损伤血管内壁,从而导致血流减慢和血小板聚集,同时术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出血,使血液黏稠。手术对组织及其他血管的损伤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使血中凝血因子增多,血液凝固性增高。术中、术后患者卧床,肢体的活动受限导致静脉泵功能丧失,使静脉血流缓慢、血液瘀滞、静脉过度扩张,这种静脉的过度扩张是引起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个重要因素[4]。静脉血流减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三种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因素在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均可能存在。     影像监测:在手术后的影像观察是极为重要。在本案例中充分应用了血管的彩超监测,提早发现,提早对症治疗。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不仅使显示出的静脉结构更清晰,而且能直接反映出静脉内血液流动的状态和血流方向。彩超检查对有症状的近端DVT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危以上的病人在术前12小时,术后48小时,术后4天,7天,10天均做此检查。作为这类病人DVT的监测,筛选用,总的敏感率、准确率理想。 合理用药:临床上对下肢DVT的预防方法包括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我国于2005年发表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3]中对骨科大手术DVT的预防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其中围手术期低分子肝素的预防应用为主要的药物预防办法。低分子肝素特点:①凝血酶作用弱于未分解肝素。②不易被血小板第五因子中和,亦不诱导血小板聚集。③抗因子Ⅹa作用相当于普通肝素的8倍。因此,与普通肝素比较,低分子肝素保留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而对血液总的凝固性影响较小。低分子肝素钙半衰期更长,抗凝效果肯定,更适合在无需监测的条件下给药。低分子肝素在较大剂量应用时很少影响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具有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而无肝素的一些副作用[5]。国外多组临床研究报道,低分子肝素类药物可降低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至少70%,同时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6-8]。一般报道较多的是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血栓的作用,而此案例中对于血栓已经形成的情况,低分子肝素同样有效果,但对于糖尿病的患者同时要进行有效地降糖,血糖的过高会影响血管中的血液流速,流速减慢容易诱发新一轮的血栓形成。把握低分子肝素的用量和积极对并发症的处理是本案例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Clarke MT,Green JS,Harper WM,et al.Screening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without prophylaxis.J Bone Joint Surg Br,1997,79(5):787-791. 2.McKenna R,Bachmann F,Kaushal SP,et al.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J Bone Joint Surg Am,1976,58(7):928-932. 3.邱贵兴,戴尅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36-640. 4.卢伟杰,余楠生,林志雄,等.周期性充所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3):129. 5.Frydman AM.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an overview of the their Phamacodynamics, Pharmacokinetics and metabolism in hu- 6.mans〔J〕.Haemostasis,1996,26(2):2.。 7.Hoek JA,Nurmohamed MT,Hamelynck KJ,et al.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follow- 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by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oid.Thromb Haemost, 1992, 67:28-32. 8.Hull R,Raskob G,Pineo G,et al.A comparison of subcutaneous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with warfarin sodium for prophylaxis against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hip or knee implant- tation.NEngl JMed,1993,329:1370-1376. 9.Turpie AG,Levine MN,Hirsh J,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enoxaparin) to prevent deep-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hip surgery.N Engl J Med,1986,315:925-929.  
0
双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一例报告
4320
    概述:虽然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很低。但是肺栓塞一旦发生,对患者来说往往是致命性的。以前文章报道的基本都是单膝关节镜术后发生肺栓塞的病例。在这次报道中,我们介绍了1例双膝关节镜术后发生肺栓塞的病例。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因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双膝滑膜软骨瘤病成功进行了双膝关节镜部分滑膜切除、半月板成形、骨赘去除、髁间窝成形、滑膜软骨瘤取出术。然而在术后第6天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经过一些列检查,包括:心电图、血气、血凝、血浆D-二聚体、心肌酶、肺动脉强化CT,最终证实为肺栓塞。经过应用低分子肝素,患者病情得以缓解、平稳,最终康复出院。附(患者姓名:张付枝、女性、69岁;住院号:285738) 病例报道     患者女性,69岁。主诉双膝关节疼痛2年。半,加重伴肿胀、功能障碍半个月,诊断为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双膝滑膜软骨瘤病。即往有高血压病史,常规服用降压药。入院后第3天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双膝关节镜部分滑膜切除、半月板成形、骨赘去除、髁间窝成形、滑膜软骨瘤取出术。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以及胸片、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手术时间40min,术中应用止血带2次总计35min。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双下肢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手术后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下地活动。术后第6天患者家属给患者按摩双下肢后,患者下地时感心慌、胸闷、气短。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术后第7天患者再次突感心慌、胸闷、气短。查体:血压130/80 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00次/min,律齐,未闻杂音。肝脾均未触及。双下肢指凹性水肿。急查血气示:PH7.485,氧分压90.5mmHg,二氧化碳分压27.2mmHg,氧饱和度97.1%。心电图:窦律,Ⅲ Q波,V1-4T波倒置。纤维蛋白原4.15g/L。心肌酶示:CK 85U/L CK-MB 11U/L。D-二聚体0.9mg/L。肺动脉强化CT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右侧中间动脉、下动脉,左侧上、下肺动脉及其远端分支栓塞。考虑为急性肺栓塞。迅速给予吸氧,给予静点硝酸甘油5mg,静推吗啡3mg后患者心慌、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当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4100U皮下注射2/日,并于第2天开始口服华法林。术后第13天患者心慌、胸闷、气短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控制PT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3后患者康复出院。 讨论     关节镜手术是一项微创操作。它与传统关节手术相比:手术时间短、对软组织损伤较小、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因而发生血栓并发症的概率也非常低[1]。国外大多数报道的关节镜术后发生的血栓并发症的概率在0.1%-0.2%[2-4]。因而并没有引起大多数医师的注意,以至于现在的关节镜手术基本术前都未采取预防措施。    然而也有报道表明具有1项以上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并发症的概率为37%[5]。并且也有报道表明如果不对患者采取任何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那么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3.5%-18%,并且其中20%-30%的患者最终会继发肺静脉血栓[6-11]。Delis等人认为血栓的高危因素为:年龄>65岁,肥胖,吸烟,服用雌性激素,静脉条件差,以前发生过血栓栓塞事件[6]。Demers等人认为发生血栓并发症的概率与止血带使用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12]。因为根据经典的Virchow理论,血栓形成有三个要点:血管壁的破坏、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滞度增加。而止血带至少可以造成血管壁的破坏、血流速度减慢[13]。根据他们的资料表明如果止血带的使用时间超过60min,那么发生血栓并发症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也有资料表明全麻相对于椎管内麻醉更容易引发血栓的形成[14]。    我们的这例患者具备的以上高危因素有:年龄>65岁,肥胖。我们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虽然远远小于60min。但是我们双下肢都使用了止血带,一侧放气完毕至另一侧开始充气时间间隔为9min。因为Jarrett等人证实心肺功能的改变与肢体静脉回流代谢负荷的增加密切相关。而在一侧止血带放气完毕不久时,开始给另一侧的止血带充气必将增加静脉回流代谢负荷。并且可能将一些已经形成的栓子带到肺脏中,从而引发急性肺栓塞[15]。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加静脉壁的损伤,从而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至引发肺栓塞埋下了隐患。我们这例患者的家属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从而引起了栓子的脱落,最终发生了肺栓塞。    临床发生肺栓塞的患者的症状往往并不典型,很少会出现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的三联征。这也为我们及时发现低中危肺栓塞的患者增加了难度。而心电图、心肌酶、血气诊断肺栓塞的特异度太低。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我们可以发现:D-二聚体阴性预测值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低。下肢静脉加压超声(CUS)检测近端DVT阳性可确诊PE。肺通气/灌注显像可排除肺栓塞诊断,但在临床可能性低度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肺动脉加强造影不仅可以排除肺栓塞诊断,而且可以确诊肺栓塞。目前主要在非侵入性检查结果不明确时应用。但它有一定的风险,它可引起的死亡率为0.2%。而超声心动图为高危疑诊肺栓塞患者最为有效的首选检查[16]。    在治疗方面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为: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大块肺栓塞患者,又无溶栓禁忌证时均应积极地进行溶栓治疗[16]。抗凝治疗应该在发现肺栓塞的第一时间给予,早期及时而充分的抗凝是迅速缓解症状,减少肺栓塞复发的重要措施。其次,无论是症状性肺栓塞还是无症状性肺栓塞,抗凝治疗均应足程,控制PT国际标准化比值值在2-3,以减少肺栓塞的复发。对于一过性因素引起的肺栓塞,抗凝治疗需达到3个月。我们的这例患者行的关节镜手术为微创操作。这项手术并不是溶栓的绝对禁忌症。但肺动脉强化CT示肺主动脉的栓塞是轨道征的表现,为肺主动脉的不完全栓塞,并且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130/80 mmH,心率100次/min)。因此不具备溶栓的指征,而对其抗凝治疗即可。    对于如何预防关节镜术后肺栓塞,美国胸内科医生学会指出对于无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除早期活动外,不需常规行血栓预防。对于有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延长,手术复杂高于一般患者等,建议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17]。并且有资料表明术前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11,18-19]。并且我们认为由术后应尽早行下肢功能锻炼和下地活动。如果下肢发生肿胀,不宜按摩。因为如果肿胀是由血栓形成引起,经按摩一旦脱落后,成为栓子,随静脉回流,就可能会引起肺栓塞。如果行双膝关节镜手术,应适当延长双下肢使用止血带的时间间隔,从而减少对下肢静脉的损害和降低发生急性肺栓塞的概率。    通过我们这例个案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例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都有发生术后肺栓塞的风险。我们应该在术前评估患者发生栓塞的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Navarro-Sanz A, Fernández-Ortega JF Fatal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knee arthroscopy Am J Sports Med. 2004, 32(2): 525-528. 2.DeLee J C.Chairman,Committee on Complications of Arthrscopy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 Complications of arthroscopy and arthroscopic surgery: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J].J Arthroscopic Relsurg,1985, 1: 214-220. 3.Small N C.Colnplications in arthroscopy:the knee and other joints,Committee on Complications of the Arthroscopy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J].Arthroscopy, 1986, 2(4): 253-258. 4.Small N C.Complications in arthroscopic surgery performed by experienced arthroscopists[J].Arthroscopy, 1988, 4(3): 215-221. 5.Michot M, Conen D, Holtz D et al Prevention of deepvein thrombosis in ambulatory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A randomized trial of 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rthrosopy 2002, 18: 257-263 6.Delis KT, Hunt N, Strachan RK, Nicolaides AN Incidence, natural history and risk factor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elective knee arthroscopy. Thromb Haemost 2001, 86: 817-821 7.Durica S, Raskob G, Johnson C et al Incidence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Thromb Haemost 1997, 79:183 8.Hirota K, Hashimoto H, Kabara 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neumatic tourniquet time and the amount of pulmonary embol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knee arthroscopic surgeries. Anesth Analg 2001, 93:776-780 9. Ilahi OA, Reddy J, Ahmad I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knee arthroscopy: a meta-analysis. Arthrscopy 2005, 21:727-730 10.Wirth T, Schneider B, Misselwitz F 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knee arthroscopy with 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reviparin):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rthroscopy 200,1 17:393-399 11.Williams J, Hulstyn M, Fadale P et al Incidence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Arthroscopy 1995, 11:701-705 12.Demers C, Marcoux S, Ginsberg JS, Laroche F, Cloutier R,Poulin J Incidence of venographically proved deep veinthrombosis after knee arthroscopy. Arch Intern Med 1998, 158:47-50 13.Williams J, Hulstyn M, Fadale P, et al.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 Arthroscopy 1995;11:701-705. 14.Sharrock NE, Ranawat CS, Urquhart B, Perterson M Factors inXuenc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follow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nder epidural anesthesia. Anesth Analg 1993,76:765-771 15.Jarrett PM, Ritchie IK, Albadran L, Glen SK, Bridges AB, Ely M Do thigh tourniquets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intraoperative venous emboli? Acta Orthop Belg 2004 70:253-259 16.Torbicki A, Perrier A, Konstantinides S et al.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Eur Heart J, 2008;29(18):2276-2315. 17.Geerts WH, Bergqvist D, Pineo GF,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n.). Chest 2998,133:381S-453S 18.Michot M, Conen D, Holtz D et al Prevention of deepvein thrombosis in ambulatory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a randomized trial of 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rthroscopy 2002,18:257–263 19.Ramos J, Perrotta C, Badariotti G, Berenstein G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dults undergoing knee arthroscopy.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8(4):CD005259 (Review)  
0
腕关节骨折术后高龄患者迟发肺栓塞一例
4319
    概述相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科创伤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当少见。并且发展至肺栓塞患者在临床上的报道更是少见。本文报道一例高龄患者于腕关节骨折术后迟发肺栓塞的罕见病例。通过此例病例讨论总结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为简单骨折的高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临床建议行短期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王某,老年女性,80岁,主因摔伤致左腕开放性骨折急症于2010年3月入院。查体:患者左侧腕关节处尺骨茎突哆出,掌侧皮肤裂伤,长约6cm,肌腱及皮下组织外露,左腕关节畸形。入院诊断为左侧腕关节开放伤(图1a);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左侧腕关节脱位(图1b)。于入院当日急症臂丛麻醉下行左腕伤口清创缝合术,左侧尺腕关节复位内固定术,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图2)。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约术后5周拔除左侧腕关节固定克氏针,后患者自动出院。出院后1日患者因突发喘憋,进行性加重再次就诊于我院,血气分析示PO2 36.3mmHg,PCO2 30.4mmHg,D-二聚体4000ng/ml,胸CT示左下肺大片高密度影,肺通气灌注扫描显像提示双肺多发节段灌注缺损。入院诊断为:I型呼吸衰竭;肺栓塞;冠心病;高血压病3级;糖尿病2型;左桡骨远端骨折。给予速碧林 4100IU/d经验性抗凝治疗。第2日患者喘憋症状明显缓解,自诉无呼吸困难,动脉氧分压升至141mmHg(鼻导管吸氧5L/分)。应用速碧林3日后加用华法令5mg /d,间断复查KPTT及INR,华法令与速碧林重叠应用5日后,患者PT延长至18.9s,即停用速碧林,单独应用华法令,1周后患者好转出院。 图1 a、左侧腕关节处尺骨茎突哆出,掌侧皮肤裂伤,长约6cm,肌腱及皮下组织外露,左腕关节畸形。  图1 b、患者术前X线片,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左侧腕关节脱位     图2 患者术后X线片。 讨论 1、发生率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在骨科文献中,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报道并不多见。相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科创伤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当少见,仅占所有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4%[1]。因此对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往往在临床上缺乏警惕性及必要的预防措施。 2、高危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一[2, 3]。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 3、总结 本病例中报道患者为80岁高龄,摔伤后导致左侧腕关节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行清创探查及骨折复位术,术中应用止血带,手术时间大于45分钟,并且术中探查血管神经及肌腱情况存在血管牵拉情况,术后患者因肢体疼痛,卧床时间长,患肢制动。根据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级[4, 5]:此患者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度危险组。但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报道并不多见,往往在临床上缺乏警惕性及必要的预防措施。临床工作中,对于简单的,不限制患者下地活动的上肢骨折,往往于围手术期不进行常规抗凝治疗。本例报道中患者根据临床治疗经验,于围手术期未对患者行相应的抗凝治疗,患者肢体制动及长期卧床后,迟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并导致肺栓塞。经相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后确诊,经验应用速碧林 4100IU/d经验性抗凝治疗,第2日患者喘憋症状明显缓解,应用速碧林3日后加用华法令吗,华法令与速碧林重叠应用5日后,停用速碧林,单独应用华法令,1周后患者好转出院。遗憾的是针对此患者,未行上肢静脉B超检查,因此未能明确肺栓塞血栓来源。就此例罕见腕关节骨折术后高龄患者迟发肺栓塞病例,笔者建议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度危险组的外伤骨折患者,即便是简单骨折,不影响日常活动,仍需要围手术期短期抗凝治疗。1.Adla. D.N., Ali. A., and Shahane. S.A., Upper-extremity deep-vein thrombosis following a clavicular fracture. 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04. 14: p. 177-179.2.Heit Ja, O`Fallon WM, and Petterson TM, Relative impact of risk factor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rch Intem Med, 2002. 162(11): p. 1245-1248. 3.Anderson FA Jr and S. FA.,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 2003. 107(23 Suppl 1): p. 9-16. 4.Caprini JA, Thrombosis risk assessment as a guide to quality patient care. Dis Mon, 2005. 51(2/3): p. 70-78. 5.Geerts WH, Heit JA, and Clagett GP,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hest, 2001. 119(1 Suppl): p. S132-175.     
0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病例两例报告
431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重度骨性关节炎的手段,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改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是其常见并发症。自2000年至今,我院共行膝关节置换术500余例,现将2010年发生两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例汇报如下:    病例一     刘秀莲,女,74岁,以“双侧人工表面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0天,双小腿肿胀10天。”主诉入院。患者40天前因“双膝骨性关节炎”在我院行“双侧人工表面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双膝活动度良好,患者双下肢轻度肿胀,无明显疼痛,皮肤不红,行走无明显影响。10天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小腿肿胀,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无明显缓解,再次来我院。既往患高血压病4年,糖尿病2年,口服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平稳。患胃溃疡1年。查体:体温:体温:36.6℃,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双膝前正中切口Ⅰ/甲愈合,膝关节无肿胀,关节活动度:伸0°、屈100°;双侧小腿明显肿胀,胫前压陷性水肿,肤色不红,皮温较对侧高,皮肤无破损,无压痛,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正常,测量双侧大腿周径(髌骨上15cm)左/右=40cm/40.5cm,双侧小腿(髌骨下15cm)左/右=35cm/35cm。双下肢各组肌肉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感觉正常。血管超声(本院,2009-10-19):1.双侧胫后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2.双侧腘窝囊肿。入院诊断:1.双下肢静脉血栓;2.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高血压病;4.2型糖尿病。入院后给予溶栓(尿激酶30万单位,患侧肢体静滴)、抗凝(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消肿(甘露醇 250ml静滴)、抬高患肢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降血压、血糖治疗。患者下肢水肿完全缓解,治疗1周后复查下肢血管B超示静脉血栓较前无明显变化。复查凝血正常。治疗12天后改用口服华法林5mg,1/日,连续4周,巩固疗效,并监测凝血。随访1月、3月,双下肢再无肿胀,治疗过程中无咳嗽、胸痛等症状出现。复查下肢血管B超血栓无明显变化。患者满意度较高。    病例二    李丕莲,女,68岁,退休工人,以“双膝关节疼痛不适2年,加重半年。”主诉入院。查体:体温:36.5 ℃,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5/90mmHg。双膝关节均明显粗大、变形,呈内翻屈曲挛缩畸形,内翻约10°,屈曲挛缩15°。双侧膝关节轻度肿胀,关节间隙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浮髌试验阴性。双侧关节活动度0°-100°。双侧胫前无压陷性水肿。双下肢各肌群肌肉肌力Ⅴ级,皮肤感觉未见明显减退,末梢血运感觉正常。X线片示(2010-3-1本院)双膝退行性骨性关节病改变!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10-3-3在全麻下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消肿、抗凝(低分子肝素钙5000iu 皮下注射),持续使用下肢静脉泵,指导患者行双下肢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12天下地活动,无双下肢肿胀。术后18天出现左下肢肿胀,双侧腓肠肌压痛阳性,霍曼征阳性。测量双下肢周径:双侧大腿周径(髌骨上18cm)左/右=56.5cm/51.5cm,双侧小腿(髌骨下15cm)左/右=34cm/31cm。查双下肢血管B超提示: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嘱患者休息卧床,暂缓下地,适当行CPM功能锻炼。给予抗凝、小剂量溶栓(尿激酶30万单位 患侧肢体静滴)、活血(丹参16g)、消肿(甘露醇250ml)等治疗,患者左下肢肿胀明显缓解,无咳嗽、胸痛等症状出现。复查下肢血管B超示双下肢静脉血栓无明显恶化。治疗12天后改用口服利伐沙班10mg、1/日,连续2周,巩固疗效。随诊1月、3月,患者双下肢胫前轻度凹陷性水肿,复查下肢血管B超示双下肢血栓无明显变化。患者满意度中。    讨  论:    由上两例病例可见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1.手术刺激:术中对下肢的挤压,尤其术中膝关节极度屈曲可折叠腘动静脉,致腘静脉血管内膜损伤,静脉血栓形成。术中止血带可使血液停滞,增加血栓形成风险。2.高龄:有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度缓慢,致下肢血栓风险增加;高龄患者下肢肌力减弱,下肢肌肉静脉泵功能降低,血液流速慢,更易形成血栓。3.高血压或下肢血管病变:高血压患者易出现周围血管病变,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弹性及光滑度降低,增加血栓风险;本身存在血管病变如静脉曲张,动脉粥样硬化等亦可致血栓形成。4.长期卧床: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活动减少,肌肉收缩减少,静脉泵功能降低,下肢静脉血管血液停滞,易发生血栓。    要避免血栓重在术前评估:1.术前行血脂、凝血功能检查,排除高血脂症及高凝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术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2.术前行下肢血管B超,了解下肢静脉有无曲张,动脉有无粥样硬化,以评估术后血栓形成风险。3.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既往有无下肢静脉血栓、脑梗塞、心肌梗塞、肺栓塞等病史。4.严格制定手术方式,限制手术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止血带,避免极度屈曲膝关节、直接刺激腘动静脉等。    目前临床大多病人术前评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高,需要积极预防:术前、术后使用药物可有效降低DVT形成风险。如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华凡林等抗凝药物的小剂量应用,其作用于凝血因子,阻断血栓形成。必要时术后可连续使用3周。若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脑梗塞、肺梗塞病史,术前3天使用抗凝药物,并严密监测凝血及D-二聚体。    术后主动功能锻炼亦可有效降低DVT形成机率。尤以踝关节屈伸活动最为重要,可减轻下肢水肿,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增加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避免血液瘀滞。一般术后当天即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拔除引流管,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CPM机被动功能锻炼。术后7天开始扶双拐或学步器下地进行负重行走练习,减少卧床时间,避免血栓形成。依从性差是此类方法临床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术后持续使用下肢静脉泵,在出血风险大于预防用药效果的患者首选。临床特点是增加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减少深静脉血流停滞。有缺血性皮肤坏死危险的患者禁用。陈东峰等[1]对156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病例,比较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认为术后使用联合麻醉开始时即使用IPC以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一旦发生DVT,需采取积极主动治疗。反复行下肢静脉加压B超检查,评估血栓治疗情况。虽然下肢静脉造影是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但其重复性差、创伤大、费用昂贵,我院使用下肢静脉加压B超检查,确诊率高,重复性强,简单方便,为下肢静脉血栓首选检查。    我院两例患者均采取外周静脉血管溶栓治疗,联合抗凝、活血、消肿药物治疗。症状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出现。患者满意度高。国内文献报道手术取栓治疗多在血栓形成急性期,以发病不超过72h为宜,以避免因血栓机化,广泛静脉内膜损伤,静脉与周围组织粘连等导致的手术失败及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2]。因疗效不确定、治疗窗短、并发症多等问题,不宜作为双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首选治疗方案。注意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肺部呼吸音,定期复查胸部正位X线片,监测D-二聚体,排除肺动脉栓塞。发生DVT后多与患者沟通,解释病情并讲明预后,避免患者情绪低落,配合度差,致治疗效果不佳。如有心理障碍应积极给予干预或心理治疗。    总之,要重视双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关键在于对于患者危险因素的评估,围手术期积极正规用药,并给予指导行功能锻炼。一旦出现DVT,应积极治疗,避免侥幸心理。严密观察血栓变化,预防出现肺动脉栓塞。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一些病人,特别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等,术后2-3月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参考文献1.陈东峰,余楠生,卢伟杰,等。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 (12):823-826。2.宋晓华,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上海医学,2002,25(8):490-492。
0
多发伤患者猝死手术台上带来的深刻警示
4316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发生VTE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为提高骨科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规范其预防方法,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在2009年5月颁布了《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应如何严格执行指南,做到综合性、个体化的预防性抗凝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本例多发伤患者因各种因素而未能按照指南进行预防性抗凝,最终导致患者猝死在手术台上,这给我们带来深刻的警示,现汇报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6岁, 因车祸伤致腰痛、胸痛、骨盆痛6小时来我院就诊。患者2009-11-8被汽车撞伤腰部,当时双下肢不能活动,伴头晕、大汗,无明显外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压70/50mmHg,诊断为“多发伤,休克”,予抗休克治疗,X线和CT检查示“胸12椎体爆裂骨折、腰2-4右侧横突骨折(见图1、图2);右肩胛骨骨折(见图3、图4);多发肋骨骨折、右侧血胸(见图5);右耻骨上下支粉碎性骨折、右髂骨骨折合并右骶髂关节半脱位(见图6、图7)”。图1、图2 正侧位X线片示T12爆裂骨折、L2-4右侧横突骨折图3、图4 X线片和CT三维重建示右肩胛骨骨折图5 X线片提示多发肋骨骨折、右侧血胸 图6、图7 X线片和CT三维重建示右耻骨上下支粉碎性骨折、右髂骨骨折合并右骶髂关节半脱位    患者于伤后6小时转入我院急诊抢救室,入室时已留置尿管,引流通畅,尿色呈淡红色,泌尿外科会诊认为可排除尿道损伤,但尿色发红,不能除外肾挫裂伤。予禁食水、补液、抗感染、抑酸、止血、输血等对症处理。查血常规WBC 19.84*109/L,NEU 85.7%,HGB 108g/L,PLT 160*109/L,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基本正常,患者病情基本平稳。    受伤后第2天患者转至骨科病房,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拟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但搬动患者时因其剧痛不能配合且双下肢存在多处挫裂伤而取消。入室后尿色已转清,泌尿外科再次会诊认为血尿为一过性,无抗凝禁忌症。受伤后第五天开始予皮下注射速碧林4100U Qd预防性抗凝。请相关科室会诊认为无手术禁忌证,遂决定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受伤后第9天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开始5分钟切开皮下组织显露髂棘时,患者突然出现血压急剧下降,氧分压急剧下降,急查血气分析:pH6.93,pCO2 127mmHg,pO2 10mmHg。心脏出现心律失常、最后停跳。立即停止手术、关闭切口,由麻醉科、内科及骨科医师共同施行抢救,行胸外心脏按压、应用促进呼吸和循环药物、心脏电除颤。2小时后抢救无效,宣布临床死亡。    尸检报告:肺栓塞(见图8、图9)。 图8、图9 尸检显示肺栓塞    2、讨论    这是一例伤情比较严重的多发伤病例,患者入院时存在复杂骨盆骨折、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胸、脊柱骨折、肩胛骨骨折,损伤部位多、病情危重,转来我院时呈休克状态。经过积极的抗休克治疗,患者的病情转危为安,遂转入骨科病房,我们决定为其施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然而就在手术开始后的5分钟,患者停止了呼吸,这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虽经各科全力抢救,患者还是被宣布临床死亡。虽然大家对患者的死因莫衷一是,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大面积肺栓塞所致,尸检的结果也证实了大家的推断 ——正是肺栓塞夺去了患者的生命。     我们知道,髋部骨折的患者要积极预防血栓,尤其对于本例多发骨折的患者更应如此。根据指南规定,骨盆骨折延迟手术(受伤12小时后)的患者,应自入院日始至手术前12小时应用LMWH预防抗凝,本例患者入院后因不能除外肾挫裂伤而未能及时抗凝。髋部骨折后凝血过程的激活非常迅速,而患者受伤后第5天才开始抗凝,较指南规定延迟了4天,从而使患者失去了药物抗凝的最佳时机,换言之,此时血栓很可能已经形成了。     应该说我们充分考虑到了药物抗凝的禁忌证,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提示存在活动性出血。患者入院时尿色虽偏红但呈一过性,且无腹部体征;血小板、凝血功能和血红蛋白均基本正常,肾挫裂伤的可能性较小。此时如能动态监测血小板、凝血功能和血红蛋白,动态CT观察是否存在肾周血肿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试验性预防抗凝应该是相对安全的。即使对药物抗凝心存顾虑,我们对预防血栓也应持积极的态度。指南指出,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推荐单独使用物理预防,待风险下降后可联用药物预防。本例患者是可疑高出血风险患者,因此在不存在禁忌症的情况下,物理预防措施应是非常有益的。物理预防的禁忌症之一是已经存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然而患者入院后并没有进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更没有采取物理预防措施。当然,患者因搬动时疼痛而不能配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些困难与患者的生命安全相比是应该也必须克服的,如果我们能为患者进行床旁深静脉彩超或搬动患者前给予充分的镇痛治疗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旦患者已经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那么LMWH应调整为治疗剂量,且患者应绝对卧床、避免一切搬动。正是因为术前未能发现患者的下肢存在深静脉血栓、未能及时调整抗凝剂量并制动、在不恰当的时机进行了手术,最终导致患者术中出现大面积肺栓塞、抢救无效而猝死于手术台上。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指南的理解不够深入,对DVT带来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应该反思对骨科大手术患者DVT的认识。首先,应强调切实遵照指南的规定,强调综合性、个体化预防;其次,要正确判断出血和血栓这对矛盾的利与弊,对药物抗凝的禁忌证要强调充足的临床证据,对可疑禁忌证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审慎大胆地采用试验性药物预防抗凝;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指南的理解和重视永远不能停留在口头,在临床践行过程中要时时绷紧这根弦,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骨科大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
0
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抗凝“桥接”治疗
4315
    一. 概述    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本例患者为VTE极高危病例,高龄,手术时间大于45分钟,有冠心病的基础疾病,有冠状动脉血栓栓塞病史,并因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三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患者因“右股骨颈骨折”收入骨科行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内科基础疾病严重,股骨颈骨折为头下型,保守治疗除了有致命的内科并发症的隐患外,而且股骨头发生坏死的几率极高。因此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出现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及VTE的风险亦非常高。由于患者一直应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引起冠状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加之患者老年男性,腰椎管狭窄韧带骨化,因此硬膜外麻醉不太适合。因此我们在术前尽量停用阿司匹林时间少的条件下,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采用喉罩吸入全麻行“右侧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避免了气管插管拔管困难的危险,顺利安全度过了围手术期,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    二. 一般情况    1.患者邵XX,男性,88岁,住院号0117513。入院日期:2010-2-22,手术日期2010-3-2,出院日期2010-3-31。    2.主诉:摔伤后致右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6小时。    3.一般检查:仰卧位,右下肢短缩外旋畸形,右髋关节活动受限。右髋部稍肿胀,压痛阳性。双大腿及小腿无肿胀。    4.辅助检查:X线片及CT:右股骨颈骨折,Garden IV型,头下型。冠状动脉CTA:可见LIMA-LAD,AO-RCA3,AO-D1-OM桥血管,内部见造影剂充盈,吻合口以远血管纤细;右冠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多发重度狭窄;前降支及回旋支多发斑块,多发重度狭窄。心电图:I、aVL ST段轻度下移,aVL T波低平,室上性期前收缩。心脏彩超:符合冠心病,下后壁心梗,升主动脉及根部增宽,主动脉瓣、二尖瓣后叶瓣环退行性变,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左房增大,左室松弛功能减低,轻度肺动脉高压;检查中频发早搏;左室射血分数57%。肺CT:左上肺上舌段亚段肺动脉栓塞。CTPA: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示左上肺上舌段肺动脉的一亚段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腹部CT:胆囊多发结石。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双下肢动脉多发斑块形成,左侧胫后动脉闭塞可能性大,双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血栓。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    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28.9mmHg(正常范围35-45),氧分压56.8mmHg(正常范围80-108),氧饱和度91.1%(正常范围95-100)。    血红蛋白115 g/L。肝肾功能:白蛋白33 g/L(正常范围35-51),BUN9.23mmol/L(正常范围1.07-7.14)。    凝血功能检查:PT 13s(正常范围10.4-12.6),INR 1.1(正常范围0.86-1.06),Fbg 4.75g/L(正常范围1.8-3.5),APTT 38s(正常范围22.7-31.8),APTT-R 1.41(正常范围0.85-1.20)。D-Dimer 859μg/L(正常范围0-420)。     5.既往史:八岁时肺结核,药物抗痨半年治愈;7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外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一直服用阿司匹林100mg Qd,倍他乐克25mg Q12h,欣康20mg Bid;4年前在本院行白内障手术;1年前在本院被诊断为青光眼及胆囊多发结石。    6.临床诊断:1)右股骨颈骨折(Garden IV型);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陈旧性心肌梗死;4)冠状动脉搭桥术后;5)白内障术后;6)青光眼;7)胆囊多发结石。    7.治疗经过:术前5天停阿司匹林;术前全面检查;请心内科、麻醉科、ICU、感染科、呼吸科、神经科、眼科、血管外科及放射科等会诊后,于入院后第9天在吸入喉罩全麻下行“右侧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Zimmer;生物型)”。手术时间50分钟,术中出血100ml。术后对症治疗。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详见8)、足底静脉泵及抗血栓弹力袜抗凝治疗。术后第1天加用阿司匹林100mg Qd。    8.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具体用法:1)2-22~2-25:4100U Qd 皮下注射;2) 2-25~3-1:4100U Q12h 皮下注射;3)术前最后一次应用是术前12小时, 术后最早一次应用是术后12小时;4)3-3~3-16:4100U Qd 皮下注射。    9.转归:术后无内科并发症及VTE的发生,术后14天刀口拆线,刀口愈合良好,术后10天可扶双拐下地行走。现在患者术后半年,已弃拐自由行走。    三. 讨论    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本患者为VTE极高危病例,高龄,手术时间大于45分钟,有冠心病的基础疾病,有冠状动脉血栓栓塞病史,并因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三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患者因“右股骨颈骨折”收入骨科行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内科基础疾病严重,股骨颈骨折为头下型,保守治疗除了有致命的内科并发症(VTE、肺部感染等)的隐患外,而且股骨头发生坏死的几率极高。因此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出现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及VTE的风险亦非常高。由于患者一直应用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引起冠状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加之患者老年男性,腰椎管狭窄韧带骨化,因此硬膜外麻醉不太适合。因此我们在术前尽量停用阿司匹林时间少的条件下,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采用喉罩吸入全麻行“右侧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避免了气管插管拔管困难的危险,顺利安全度过了围手术期,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    我们体会,本例患者围手术期的抗凝尤为重要,特别是患者有冠心病、心梗病史、三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如果不停用阿司匹林,术中势必出血很多,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循环系统稳定性。如果停用阿司匹林时间过长,又会加重冠状动脉栓塞的风险。因此我们尽量缩短了围手术期应用阿司匹林的时间,术前5天至术后当天停用阿司匹林期间,采用了低分子肝素药物Q12H替代的抗凝方法。术后第一天尽快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药物改为Q12h,同时联合物理抗凝。低分子肝素药物应用至术后14天。使患者安全顺利地度过了围手术高风险期,既没有出现大出血,也没有出现VTE。手术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在患者术后半年,已弃拐自由行走。    四. 附图术前X线片: 术后X线片:
0
膝关节镜术后致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报告
4314
    病例情况介绍: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骨科膝部手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其中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总发生率可达47.1%。目前对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所致DVT报道较多,但膝关节镜术后所致DVT较少见,我院于2006年10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56 岁。主因右膝关节疼痛、肿胀10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口服降压药物治疗。体检:右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右膝关节肿胀,髌外侧压痛明显,浮髌征阳性,髌股研磨试验阳性,麦氏征阳性(外侧),双下肢肌力正常,皮肤感觉对称,膝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前MRI显示右膝外侧半月板损伤。入院后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正常。入院后第4天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右膝关节镜检及半月板成形术,术后第17天患者突然出现右下肢疼痛及肿胀,行双下肢B超检查显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遂转入外科行滤器置入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讨论部分    结合指南和临床情况,针对病例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进行分析和讨论    DVT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有血流淤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造成血流淤滞和静脉内膜损伤的因素包括:手术、外伤、长期卧床、恶性肿瘤、妊娠、静脉炎和静脉曲张等因素。本例患者术前各项检查均正常,既往只有有高血压病史,且行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时间短,发生DVT几率很小。    本例患者发生了DVT考虑有以下可能:    1,手术时间较长(约4个小时),    2,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不够。    3,术后使用止血药物(巴曲亭)。    因此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足底和下肢静脉泵,并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方法预防DVT,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0
老龄非“大手术”后致死性肺栓塞患者的病例报告及反思
4313
    一、概述    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发生率较高,少数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2004年3月起,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参考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发表的第7版《抗栓与溶栓治疗循证指南》等大量国内外文献,起草了《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草案)》,2005年正式发表,2009年再次修缮,出版了《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以下简称《09指南》),需要注意的是《05建议》和《09指南》建议中“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    按照09版《指南》中所述的高危因素,本科对几乎所有术后需卧床的患者都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的治疗,一般措施包括:术后第二天开始穿着弹力袜,皮下注射速碧林40mg,一次/日,双下肢循环驱动。但即便如此,仍有意外情况发生。    二、病例报告    1、一般情况:韩××,男,70岁,主因“摔伤后左肘关节疼痛伴功能障碍5小时”入院,伤后患者可自由行走,辗转来到本院,自述既往体健,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口服施惠达治疗,II型糖尿病史十余年,未规律服药,主要饮食控制,偶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于6.0mmol/L以下,曾有口服“地奥心血康”史,未确诊“冠心病”。    2、术前检查:胸片提示“心外形增大,主动脉迂曲钙化”;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肥厚;主动脉轻度硬化并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基本正常。    3、临床诊断:尺骨鹰嘴骨折;高血压;冠心病不除外。    4、治疗经过:入院12小时急诊在臂丛麻醉下行切开复位cablepin内固定术,术中发现尺骨冠状突前内侧关节面有撕脱骨折,临时调用手外科螺钉,手术结束于下午3点,复位固定满意,共历时160分钟,其中上止血带60分钟,术中出血约100ml。术后拔尿管,嘱患者局部功能锻炼,尽快下床活动,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欲次晨开始视患者活动情况决定抗凝治疗,患者及家属均满意。术后14小时,即凌晨5时许患者上厕所后突然摔倒在厕所门口,意识丧失,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呼吸急促,约15分钟后意识恢复,诉胸闷憋气,测血糖12.9mmol/L,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症状无缓解,自述腹痛,内科、普外会诊,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查体过程中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立即持续体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呼吸,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碳酸氢钠等药物治疗,约50分钟后心跳恢复180次/分,有微弱自主呼吸。心脏彩超提示“右心房明显增大,右室壁运动减低;肺动脉高压”。四肢血管超声提示“双小腿肌间静脉扩张伴血流淤滞,考虑血栓前状态”。腹部彩超未及阳性表现。初步诊断为“肺栓塞”,与家属谈话溶栓治疗,考虑溶栓的危险性等一些因素,家属直至上午9:50分许才签字同意,急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趋稳,但仍昏迷,心脏彩超复查提示“右心房室内径正常,右室壁运动正常;肺动脉高压不明显”。四肢血管超声复查提示“左小腿局部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部分阻滞管腔;右小腿局部血流淤滞”。此后出现胃管内引流鲜红色液体、解红褐色稀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均予以对症治疗,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ICU,转出诊断:“尺骨鹰嘴骨折,冠状突骨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不除外,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    5、转归:转入ICU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2日后死亡,死亡诊断:“尺骨鹰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复苏术后综合征,急诊肺栓塞静脉溶栓术后,心源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尸体封存,半月后应家属要求行尸体解剖,结果证实:死因为肺栓塞。    三、讨论    血栓形成肺栓塞常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合并症。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和骨盆的深静脉,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但很少来源于上肢、头和颈部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   针对本例患者,患者尺骨鹰嘴骨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骨科大手术”,患者甚至术后可以下床活动,但仍旧发生了肺栓塞,乃至死亡,意外之外,仍有许多迹象提醒我们,需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不仅仅是某些特定的“大手术”。    1、危险因素:其一,根据《09指南》,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血栓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止血带、全麻、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本例中患者老龄、创伤、止血带是三危险因素,但患者是上肢手术,既往体健,术后可下地行走,某种程度上使医生对其发生肺栓塞的预估不足。换言之,《09指南》是否应只针对“大手术”,老龄作为继发危险因素之一,权重是否需要加强?其二,患者有十余年糖尿病史,根据内分泌科医生经验以及复习文献[1-4],糖尿病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病率高于常人,而糖尿病并没有被列入《09指南》危险因素的范畴,此点似应商榷。   2、抗凝开始时间:尽管超越了《09指南》界定的“大手术”,按照本科惯例(亦即《05建议》抗血栓其中一法),下午结束的手术一般抗凝药是在次晨开始,而本患者在12小时左右就发生了肺栓塞,在这一点上《09指南》更加细化的指导确比前一版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尽管有三种方法可选,仅就本例患者而言,选择更早些开始的方法可能更有利于血栓的预防。    3、有无更早的预报:肺栓塞的突发性和高死亡率使其预报困难,但在这之前是否有某些蛛丝马迹可以引导我们?回忆此例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仅在术中出现过一过性的大汗和不显著的胸闷,我们无从得知这一过性的不适与16小时后致命的肺栓塞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但大量的文献认定,致死性肺栓塞只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冰山一角,无法统计或者未曾觉察的栓塞其发生率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4、栓子来源:文献报告中,来源于上肢的栓子鲜有报道,本病例尽管进行了尸检,但栓子的来源不得而知,结合四肢血管的B超检查,笔者仍认为栓子更可能来源于下肢。    5、溶栓治疗的契机:本例患者发病后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经过将近1小时的心肺复苏,呼吸心跳逐渐恢复实属难得,再经胸片和心脏彩超等对照辅助检查也基本证实了肺栓塞的诊断,但作为金标准的肺CT难以检查,加之沟通困难,家属不认同溶栓治疗的风险而拒绝签字,直到再三说明危急情况,签字后实施溶栓治疗已是发病后近4小时,这其中,如何使患者尽快获得治疗,如何使医患各方风险最小化的反思虽已超越了本病例报告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恐怕仍是今后很长时间之内双方难以绕开的关键。综上,预防深静脉血栓、预防肺栓塞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笔者认为对于高龄因素应该更加强调,糖尿病是否应列入危险因素应该更多一些讨论,同时如何在避免过度医疗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高效地认识、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还需进一步提高医患双方的认知水平。1. Dinkel HP, Lourens S, Brehmer U, et al. Emphysematous cystitis in a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paradoxical arterial embolism and intestinal mycobacteriosis without evidence of diabetes. Eur Radiol 2001;11:246-2492. Hayashi M, Yajima K, Maruyama H, et al. A patient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severe arterial embolism. Keio J Med 2001;50:280-290.3. Kawahata N, Yamaguchi T, Satomi M. [Inverse ocular bobbing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embolism and diabetes insipidus--a case report]. Rinsho Shinkeigaku 1989;29:18-22.4. Movahed MR, Hashemzadeh M, Jamal MM. The prevalence of pulmonary embolism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 Chest 2005;128:3568-3571. 
0

页面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